NG体育-李璇怒批于根伟,津门虎一亿投入不算少,哭穷实为甩锅政府?

国际联赛 20℃ 0

津门虎的投入究竟算不算“少”?

于根伟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相比中超某些豪门球队,津门虎的预算“捉襟见肘”,引援和青训都受到限制,并暗示如果没有政府进一步支持,球队难以长期维持竞争力,这类说法在球迷和媒体中引起不少共鸣——毕竟,天津足球近年来历经权健解散、泰达退出等风波,津门虎的重生本就是地方政府托底、企业联合支持的结果。

然而李璇毫不留情地驳斥了这一观点,她列出一系列数据:尽管未公开详细财报,但根据球员引进、薪资水平及俱乐部运营成本估算,津门虎本赛季总投入应不低于一亿元,这一数字虽无法与上海海港、山东泰山等第一梯队俱乐部相比,但已超过多数中小俱乐部,尤其考虑到当前中超整体投资收缩的现实,一亿规模的投入事实上处于联赛中游水平。

李璇进一步指出,于根伟作为球队主帅兼管理层成员,不断强调“缺钱”,某种程度上是在转移外界对球队技战术问题和训练质量的批评。“成绩不好就归咎于投入,是不是有点避重就轻?”


职业足球与政府支持:边界在哪里?

津门虎自重组以来,的确与天津市政府、体育局建立了紧密关系,无论是场地使用、政策协调还是部分资金的引入,公共资源的支持不容忽视,但这真的是于根伟可以“哭穷”的理由吗?

李璇在点评中强调,职业足球的本质应当是企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政府的作用更多是营造环境而非无限托底,她写道:“总把政府当‘救命稻草’,不仅缺乏职业俱乐部应有的担当,更可能助长等靠要的思想。”中超多家俱乐部在金元时代过后正努力寻求自负盈亏的道路,例如河南、成都等俱乐部通过青训出售球员、开发商业项目等方式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反观津门虎,在拥有相当数量忠实球迷、且坐拥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市场背景下,是否在商业开发上尽了全力?赞助合作、周边商品、票务营销、青少年培训等是否已达到最优?这些问题显然比单纯“呼吁政府给钱”更值得深入探讨。


于根伟的真实意图:压力转移还是策略博弈?

有分析认为,于根伟的“哭穷”并非单纯抱怨,而更像是一种公共舆论策略,可以通过诉苦降低外界对成绩的预期,减轻教练团队压力;也不排除是向地方政府传递信号,争取更多资源倾斜。

但这种做法风险显著,李璇直言,动辄将问题推向政府,极易引发公众反感,尤其在中国足球整体陷入低谷的今天,“甩锅”行为显得缺乏责任意识,过度依赖政府支援也不符合中国足球改革方案中对于俱乐部提升自主经营能力的要求。

李璇怒批于根伟,津门虎一亿投入不算少,哭穷实为甩锅政府?

更何况,天津足球历史上曾经历过过度依赖单一企业最终导致俱乐部猝死的悲剧,如今津门虎的运营模式尽管有政府背景支撑,但中长期来看,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是正道。


球迷与舆论的分歧

李璇的文章发布后,在球迷和足球圈内掀起两极反应,一部分球迷认同她的观点,认为津门虎应更多从自身找问题:“训练质量、临场指挥、球员使用,这些难道不都是教练的责任?”另一派则坚持认为,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下,政府支持不可或缺,尤其足球俱乐部普遍亏损的现实下,于根伟的呼吁合情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本地媒体多倾向于支持于根伟,强调津门虎在稳定球队、团结球迷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而财务问题确实是制约球队更进一步的关键,这种分歧恰恰反映出当前中国职业足球的复杂局面:既要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又必须在成绩、管理、商业拓展等多重目标中寻找平衡。


中国足球的普遍困境

津门虎的争议并非个案,随着房地产行业退潮、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多家中超、中甲俱乐部陷入生存危机,某种程度上,于根伟的言论代表了众多中小俱乐部的心声:在缺乏强大企业输血的情况下,球队如何生存?又如何竞争?

李璇怒批于根伟,津门虎一亿投入不算少,哭穷实为甩锅政府?

然而李璇的批评也值得深思:如果每家俱乐部都只知“哭穷”、等待政府救助,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改革将从何谈起?究竟应该由政府长期托底,还是俱乐部真正走向市场?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却是所有足球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责任在谁肩上?

天津津门虎的命运,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足球转型期的缩影,于根伟希望争取更多支持可以理解,但李璇的质疑同样有力:一个亿的投入是否真的用得其所?俱乐部是否尽最大努力实现了自我造血?

无论真相如何,公开的“哭穷”和“甩锅”行为无疑损害俱乐部乃至中国足球的形象,真正的职业化,不在于投入金额的大小,而在于每一个参与者是否尽职尽责、是否在现有条件下做到最好,津门虎需要的或许不是又一场舆论博弈,而是一场坦诚的自我审视: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这才是球迷最希望看到的结局。

相关推荐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