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剑道到学府,一场跨越重洋的蜕变
深秋的纽约,哈德逊河畔的晨光为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砖石建筑镀上一层暖金,在校园一隅的咖啡馆里,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与赛场上那位身着白色击剑服、面罩下眼神凌厉的“剑客”不同,眼前的他身着简约的深色毛衣,鼻梁上架着一副细边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学者般的沉静与儒雅,这位曾闪耀法国剑坛的中国籍运动员,如今的身份是哥大统计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这次独家专访,我们得以走进他告别职业赛场、远渡重洋求学的内心世界,探寻这条独特转型之路背后的故事。
法兰西岁月:剑锋上的青春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但真正将他锤炼成顶尖选手的,是那段长达八年的“旅法”生涯,年少时,他被国内教练发掘,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为了追求更高的竞技水平,他毅然只身前往法国——这个现代击剑运动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度。
“初到法国,语言、文化、训练体系,一切都是挑战。”费若秋回忆道,语气平静,却仿佛能让人看到那个在陌生环境中咬牙坚持的少年,他加入了一家知名的击剑俱乐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选手一同训练、竞争。“那里的氛围非常纯粹,就是对技术极致追求,对胜利无限渴望。”高强度的对抗、严谨的战术分析、以及欧洲赛场独特的激情与压力,迅速塑造了他的技战术风格和比赛气质,他逐渐在法国各级别赛事中崭露头角,甚至在一些国际邀请赛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击剑教会我的,远不止如何取胜。”费若秋说,“它关乎纪律、耐心、在电光火石间的决策,以及如何优雅地面对失败。”他坦言,在法国的岁月,不仅是剑术精进的八年,更是人格塑造的八年,独立生活让他学会了自我管理,异国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而剑道上的成败荣辱,则让他早早地领悟了坚持与放下的哲学,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转折点:从赛场到课堂的思辨
当运动生涯步入黄金时期,为何会选择急流勇退,转而投身学术?这是许多人心中最大的疑问,费若秋微微一笑,给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答案。
“大概是在比赛和训练之余,我发现自己对数据和分析越来越感兴趣。”他解释道,高水平击剑比赛充斥着大量数据——对手的习惯动作、得分点分布、节奏变化等等。“我开始不自觉地用一些简单的模型去分析这些信息,试图找到规律,这让我感到一种不同于赛场对抗的乐趣。”这种兴趣促使他在训练间隙,重新拾起书本,开始自学数学和编程知识。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运动员生涯长度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探寻。“竞技体育有其自然规律,总有一天要面对退役,我希望这种转变是主动的、有准备的,而不是被动的。”费若秋表示,他渴望探索生命中除了击剑之外的其它维度,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迎接更广阔的挑战。“我希望我的未来,不是仅仅建立在过去的奖牌上,而是建立在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上。”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不同国家和大学的研究生项目,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哥大深厚的学术底蕴、纽约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活力,以及统计学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都深深吸引了我。”申请过程同样充满挑战,他需要在保持训练的同时,准备语言考试、撰写申请文书、巩固专业知识。“那段时间非常辛苦,但目标明确,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哥大新篇:在学术殿堂中重塑自我
踏入哥大校园,费若秋的生活节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日复一日的体能训练、技术打磨,转向了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繁重的课业任务和小组项目。
“刚开始确实不适应。”他坦诚道,“尤其是学术写作和课堂讨论,对语言和思维模式都是巨大的考验,身边的同学大多来自顶尖名校,基础非常扎实,压力不言而喻。”运动员生涯赋予他的韧性和专注力,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就像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你不能畏惧,只能一步步去分析、去克服。”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泡在图书馆的时间远比在咖啡馆多,主动向教授和同学请教,一点点啃下那些难懂的章节。
他将击剑训练中的方法论迁移到了学习中:“制定策略(学习计划)、分解动作(拆解复杂问题)、反复练习(做题巩固)、赛后复盘(总结错题),本质上,都是对目标的专注追求和过程的精细管理。”这种跨界思维,让他逐渐在学术领域找到了感觉,甚至在某些需要快速处理和建模的课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尽管学业繁忙,费若秋并未完全割舍击剑,他加入了哥大的击剑俱乐部,偶尔会去指导一下业余爱好者,或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轻松的对练。“剑还在手里,但意义不同了,现在它更像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一种保持身心平衡的方式。”他笑着说,眼神中流露出对这项运动一如既往的热爱,只是这份爱变得更加深沉和从容。
双轨人生:击剑与求学的相互滋养
回顾自己的双重经历,费若秋认为,竞技体育与学术追求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击剑培养了我的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在高压下保持冷静的心态,这些对应对学业挑战至关重要,而学术训练则提升了我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能以更宏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反思过去的比赛,甚至看待未来的人生。”
他谈到,未来或许会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体育分析领域,用数据的力量去帮助运动员提升表现、预防伤病,但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现阶段,我更想沉下心来,打好学术基础,尽情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人生不设限,我相信这两段独特的经历会在我身上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对于同样面临转型抉择的年轻运动员,费若秋的建议是:“尽早开始思考未来,培养除了体育之外的兴趣和技能,退役不是终点,而是新旅程的起点,勇敢地拥抱变化,学习的道路和竞技场一样,充满挑战,也同样 rewarding(有价值)。”
采访结束时,费若秋背起书包,匆匆赶往下一节课,他的身影融入哥大熙熙攘攘的学生人流中,自然而不突兀,从法国剑道上的锋芒毕露,到纽约象牙塔内的沉潜求学,费若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个体选择,更诠释了当代年轻人勇于突破标签、追求多元价值的时代精神,他的哥大求学路,正如他曾经熟悉的剑道,是一条需要专注、勇气和智慧才能前行的人生之路,而他的下一剑,将指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评论留言